訪談背景
4月30日至5月8日,“大聲展”在深圳展出?!按舐曊埂笔莵碜匀蚋鞯氐哪贻p設計力量和自由藝術的一次“視覺合唱”。在這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性作品以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從獨特的角度詮釋當代視覺文化與新媒體藝術的內涵與活力。
展覽閉幕之際,晶報采訪了策展人之一歐寧。
為設計新銳搭建平臺
晶報:在“大聲展”展出的8天時間,觀展情況怎么樣?在深圳有沒有制造出預想的效果?
歐寧:與我們期望的差不多,來的人正是我們的目標觀眾。他們包括在校學生、在職設計師、研究者、時尚人群等,他們很年輕,思想沒有條條框框。我們?yōu)檫@些設計新銳搭建起一個平臺。
晶報:有些什么收獲?
歐寧:就拿賣場的銷售情況來說,設計師魏星宇在“大聲展”上收獲不少,他設計的T恤在短短三四天內就賣出一百多件,珠海一大公司看中了他設計的玩偶。展覽還促成了陳旭東與德國高儀的合作。
好設計會找到知音
晶報:展覽一開始就倡導改進現(xiàn)代設計的存在方式。你認為現(xiàn)代設計存在著怎樣的問題?
歐寧:中國設計至今仍是以商業(yè)設計為主,“大聲展”第一次把年輕人自發(fā)的設計推向社會,我們把這些年輕人的設計稱之為獨立設計,他們的設計保存了一種不受任何東西左右的純粹性,這正是目前中國商業(yè)設計最缺乏的。
晶報:“大聲展”是否要讓獨立設計成為主導?
歐寧:是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大聲展”拒絕社會,我們只不過不想聽命于人。
晶報:聽命于人的設計是否讓你覺得厭倦?
歐寧:只要你做的是商業(yè)設計你就一定會有這種體驗。在這個行業(yè)中,這是一種道德,你必須聽命于客戶。我們不反對這種道德,但厭倦了這種工作。我們相信好設計一定會找到知音。
讓思想綻放得更誘人
晶報:你學的是中文,是什么讓你對設計如此感興趣呢?
歐寧:興趣使然。對設計的興趣來自1992年時在深圳舉辦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當時我還是深大的學生,看到展覽的畫冊時,很快就被其中的設計吸引了。
晶報:是什么東西吸引了你?
歐寧:這個展覽畫冊一下子讓我看到一種專業(yè)的標準,這里面的可能性吸引了我。
晶報:有人說你是個形式主義者,你贊同嗎?
歐寧:設計其實就是對視覺形式作出組織和安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有設計師都是形式主義者。從《北京新聲》中,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奪目的視覺實驗,但這本書的編輯理念和社會學價值是那些把設計師說成是形式主義者的人所忽略的。
晶報:《周末畫報》“別冊”中的設計體現(xiàn)了你怎樣的思想?
歐寧:在《周末畫報》“別冊”中,我認為我的工作已跨越了設計師的身份,在這個特殊的媒體中,我探討了很多的問題,包括文學、城市研究、建筑、獨立影像等等,有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參與到“別冊”中來,它是一個多元化的平臺,被包裝在視覺化的版面中。
晶報:設計對于思想的傳播意味著什么?
歐寧:我想說的是,設計對于思想的傳播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讓思想的綻放更誘人一些。
詩歌轉化成別的力量
晶報:你曾說過,在大學時代你主要精力用來寫詩,是否可以認為詩歌讓你開始與藝術接觸?
歐寧:應該說,詩歌使我泥足深陷,它是最本質、最根源和最樸素的藝術,它在我青春期的時候就全面影響了我。以后的一切都與它有關。
晶報:你現(xiàn)在還寫詩嗎?歐寧:不寫了,它轉化成別的能量。晶報:轉化成什么能量?
歐寧:當我從事音樂工作時,我在用它的精神來對抗庸俗流行音樂;當我開始成為獨立設計師時,我靠它來反抗商業(yè)設計。
我讓很多事情發(fā)生
晶報:詩歌、音樂、設計、電影、策劃,你涉足的領域很廣,你認為自己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
歐寧:我最主要的身份是事件制造者,我可以讓很多事情發(fā)生。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我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并拓展新的工作。
晶報:這樣跨界工作是否影響專業(yè)化程度?
歐寧:跨界工作最重要的是一種組織,我把不同界別的專業(yè)人士召集在一起,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專業(yè)。
晶報:讓這些領域內的事情同時發(fā)生,該是怎樣的情形呢?
歐寧: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所有我感興趣的東西都包羅進來,那就好玩了,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工作。
引導大眾做出判斷
晶報:你不被商業(yè)左右,不被藝術擺布,那么你在尋找一種怎樣的存在空間呢?
歐寧:我尋求的是獨立創(chuàng)造的空間。
晶報:你是否認為這樣的藝術空間正是文化走近大眾所需要的?
歐寧:我們不是在迎合大眾的需要,而是在引導,我們制造機會讓一般人看到更多新鮮的文化,我們不會把這種東西強加給他們。展示出來是為了讓他們判斷、選擇。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
采取民間的藝術姿態(tài)
晶報:1999年,你在深圳創(chuàng)立了緣影會,這個觀影組織曾經讓很多文藝青年激動,可是他的存在空間卻越來越小,這是什么原因呢?
歐寧:它擔當?shù)氖敲耖g資料館的角色,對當下的影像資料進行保存,也自發(fā)地研究本土的影像歷史。對緣影會來說,合法性是它面臨的最大問題。
晶報:在以民間身份從事藝術工作的這些年里,你覺得民間藝術機構對文化發(fā)展有何作用?
歐寧:民間藝術機構有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也有很大的能量,可以做許多主流美術館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事情,讓藝術的生態(tài)更加多元化并保持鮮活。
繼續(xù)完成城中村系列
晶報:“大聲展”之后,你將有何計劃?
歐寧:我馬上要投入日常的設計工作。我今年要完成六本書的設計工作,七月我和曹斐要到北京拍片,要在北京住上4個月,拍攝北京的一個村莊。這是我們《三元里》計劃的一個延續(xù)。
晶報:是以城中村為題拍攝成系列?
歐寧:對,這是一個三部曲的計劃。目前我們已拍了廣州的三元里,接著下來我們要拍北京和上海的兩個村莊(或社區(qū)),去記錄中國的城市化運動。
歐寧
1969年生于廣東。
1993年畢業(yè)于深圳大學國際文化傳播系。
1994年創(chuàng)辦音樂團體“新群眾”,開始策劃各類音樂活動。
1996年創(chuàng)辦設計公司SonicChina。1999年在深圳、廣州兩地創(chuàng)辦電影團體“緣影會”。
2004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藝術空間“別館”。